关于Wang 2018的读书笔记①: 有定性和有界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标记性理论 语法 关于Wang 2018的读书笔记①: 有定性和有界性

关于Wang 2018的读书笔记①: 有定性和有界性

2023-03-16 18: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说明

这是我写给自己的读书笔记,原本只求自己能看懂,所以写得比较潦草,之后我会慢慢地补充和完善,让笔记本身能清楚易懂地解释作者的观点。

本文是QMUL的Wang Chen于2018年发布的博士论文[1],作者主张汉语中动词后的“了”是一个“量的标记”,和有界(telic)与有定(definite)存在紧密联系;而句末“了”则是一个对比焦点标记。本篇笔记是论文第一章绪论的主要内容。

1.1 关于汉语的语法配置1.张三五点做饭. 2.张三弹钢琴.

有一派观点认为汉语没有时制(tense)标记, 过去时需要上下文或时间副词来体现. 如果一个句子没有能暗示时间的要素, 它就会被理解为惯常体. 例如上面两个句子(1,2)就分别意为"Zhangsan usually cooks at 5 o'clock."和"Zhangsan plays piano."

3.a. ??张三吃三个苹果. b. ??张三杀那条鲸鱼.

也有一些谓语总是必须和体标记一起出现, 因为它们自己通常不能表示惯常体的含义, 例如上面的(3).

4.a. 张三吃了三个苹果. b. 张三杀了那条鲸鱼.

(3)的两个句子在插入[了]之后就会变得合法, 此时它们具有所谓的 episodic reading. 现在句子从讨论习惯变成了讨论特定事件, 换句话说, [了]的出现令句子有了完成态视点.

5.a. 张三必须去北京. b. 张三要去北京.

情态动词之后的动词短语不需要体标记就能表示 episodic reading, 如(5a,b), 这或许是因为情态动词和助动词可以取代体标记的作用, 从语义, 而非句法层面为句子带来体的信息. 体标记不是不能和情态动词一起出现, 但这种共现受到了限制. 这些问题会在第三章讨论.

6.??张三昨天吃了苹果. 7.??张三弹了钢琴

有趣的是这两个句子中的宾语[苹果]和[钢琴]必须是总是有定的, 这个现象是本论文的原点.

1.2 关于[了]8.a. 张三去了北京 b. 张三喝酒了

[了]在句子中有两个不同的出现位置. (8a)中的[了]被叫做动词[了], (8b)中的[了]被叫做句末[了].

并且, (8b)有两种解读, 一种解读是"张三有喝酒的习惯", 另一种解读是"张三喝了一些酒".

作者认为, [了]应该靠功能, 而非位置来区分. 即便是(8b)的第二种解读实际上也是动词[了]导致的, 它之所出现在句末, 是因为宾语和动词都发生了移动.

在作者的假设中, 所谓的动词[了]用于描述事件的上下文中(eventive situation), 并且导致完成态含义, 而所谓的句末[了]总是用于非完成态(non-perfective)表达, 这一情景要和未完成态(imperfective)有所区分.

作者的观点是:

动词[了]是官话汉语中"量的标记", 它带来完成态的能力是一种副作用; 而句末[了]则是对比焦点标记, 它的辖域覆盖了大多数词汇与功能范畴, 并且表示一种肯定语气.

9.a. 张三胖了. b. 张三死了.

某些动词没有宾语, 因此很难判断此处的"了"的种类, 它们也确实有动态和静态方面的歧义. 作者倾向于认为动态式的含义(became fat)由动词[了]表达, 而静态式的含义(is fat)由句末[了]表达.

10.张三吃了三个苹果了.

因为两个[了]的功能并不相同, 所以它们可以一起出现. 尽管先行研究也注意到了[了]的功能区别, 但却很少讨论过这种共现的情况. 作者假设这种两个[了]的结构才是汉语中真正完全对应英语完成态的结构.

1.3 关于体

体和时制的区别:

时制标记时间发生与说话时的相对关系;

体标记说话人对事件进程的视角.

体的种类: 视点体

视点体也被叫做外体, 语法体, 它确定事件和视点之间的相对关系. 视点体通常是屈折域内的一个中心语, 这个中心语容纳了交给语义部分处理的相关形态素. 视点体在句法树上表现为[AspP 视点体[vP 事件谓语]]

视点体有三种: 完成, 未完成, 中性. 其中, 完成体将事件看作一个不可分的整体, 包括起点和终点. 未完成体则聚焦事件的一部分, 这一部分既不包括起点也不包括终点. 中性体灵活地包括事件的起点和至少一个经历阶段, 但在本论文中不重要.

12.a.Ivan procital Ivan read-PFV ‘Ivan read.’ b.Ivan cital Ivan read ‘Ivan was reading’

许多欧洲语言都有完成体和未完成体的区别, 例如(12)的俄语例. (12a)表示说话者所指的时间点上伊凡的阅读已经停止, (12b)则表示该时间点上伊凡的阅读还未停止.

13.a.John worked here. b.John was working.

英语的简单过去式没有完成与未完成体的区别, (13a)可以表示约翰完成工作后离开了, 也可以表示约翰完成工作后继续做另外的工作. 但英语有一个专门表示未完成体的过去进行时, 即(13b), 它表示约翰过去开始工作, 并且工作没有停止.

体的种类: 情况体

情况体也被叫做内体, 它与时态词屈折域无关, 通常是语言的语义部分处理. 有时候情况体也被叫做Aktionsart 或者事件结构. 情况体可以被分为有界(telic)和无界(atelic), 但有界性的定义在先行文献中相当模糊.

先行研究达成的一致结论是, 有界性的区分标准是事件是否导致状态改变: 有界的事件会在某个点迎来特定结果(telos), 它们先天是有尽头(culminate)的; 无界的事件没有固定的终结点, 它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停止.

有界和无界: Verkuyl (1972)的主张

15.a.John made a piano. [Telic] b.John played a piano. [Atelic] 16.a.John pushed a cart. [Atelic] b.John pushed a cart to the park. [Telic] 17.a.John hammered the nail. [Atelic] b.John hammered the nail flat. [Telic] 18.a.John ran. [Atelic] b.John ran a mile. [Telic] 19.a.John ate two apples. [Telic] b.John ate apples. [Atelic]

以上的句子表现出了在英语中有界和无界的区别, 但这种区别本身完全与动词本身无关, 倒是和宾语有无, 以及宾语的种类有关. 宾语某些数量方面的性质似乎对Aktionsart的解释有重大影响. Verkuyl (1972) 将宾语的该性质称为[+SQA] (Specified Quantity of Argument), 他的观点可以总结如下:

20. Verkuyl's Generalization Verbs taking a direct argument with specified quantity yield a telic interpretation. Otherwise they construct atelic predicate. Telicity only emerges in the context of a direct argument with property [+SQA].

Verkuyl认为有界性来自宾语, 但(15b)和(16a)都是有数量信息的宾语, 它们却是无界的, 这说明有数量信息的宾语本身不是有界性的来源.

有界和无界: Krifka (1992)的主张

Krifka 为了修正这个问题, 提出了整个谓语部分具有的一对互补的特征: 累积(cumulative)和量化(quantized). 前者导致无界, 后者导致有界. 名词或动宾短语如果在合并后仍然性质不变, 则它们就是累积的. 例如一堆苹果和一堆苹果合并, 弹钢琴和弹钢琴合并, 它们都不改变原来的性质, 因此它们是累积的. 这样就解决了(15b)和(16a)的问题. 另一方面, 具有量化性质的名词或动宾短语则是诸如"三个苹果", 或"吃三个苹果"每个子部分都不能代表整体的谓语.

有界和无界: 基于Borer (2005)的主张

但是Krifka的二分法似乎没有完全涵盖所有可能. 例如"吃了不到三个苹果"不是累积的: 它的重复可能导致事件性质改变, 先吃了一个苹果, 再吃了两个苹果, 此时事件就不再是"吃了不到三个苹果", 可是它也不是量化的, 因为上述的两个事件各自却都不等同于"吃了三个苹果". 作者采用了Borer 的主张,认为有界和无界的区别, 本质上是量化与同质的区别. 他对同质的定义如下:

21 a. P is homogeneous iff P is cumulative and divisive. P is divisive iff ∀x, y [P(x)∧(y < x) → P(y)] P is cumulative iff ∀x,y [P(x)/\P(y) → P(x∪y)] b. P is quantity iff P is not homogeneous.

也就是说, 同质需要满足两部分条件: 积累和可分

如果某谓语对某物, 以及该物的每一个部分都成立, 则此谓语P是可分的.

举例来说, 如果某物可以称作水, 该物的任何一部分也可以被称作水, 则水这个名词就是可分的.

而如果某物可以称作水, 它与另外的水合并后依然是水, 则水这个名词就是累积的.

相比之下, “三个苹果"既不可分也不累积, 因为它的一部分并不是"三个苹果", 两堆"三个苹果"合并后也不是"三个苹果", 此时作为DP, "三个苹果"就是量化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定义下, 有结束并不再是有界事件的必要条件了.

1.4 关于本文采用的离心投射系统

关于离心投射系统

23.

(23) 离心投射系统的图式

本文采用了例(23)所示的离心投射系统. 该系统用范围赋予取代了特征核查. 功能性结构F的中心语由两个成员构成, 一个范畴标签不确定的开放值F, 该开放值必须被一个适当的功能性算子R(F)赋予范围, 它们共同构成了F的中心语. XP位于F的SPEC位置.

R(F)可以是独立的自由形态素, 也可以是抽象的中心语特征, 后者需要其他中心语的支持, 并且经常触发强制性中心语移动或一致要求.

每个开放值都必须有范围赋予词, 但一个特定的功能词素可以给多个开放值赋予范围.

R(F)有时候是可以省略的, 这就是间接范围赋予: 首先, 范围可以由副词和小品词这些不是中心语的词赋予; 其次, 量化的DP, 量化的副词, 谈话算子(discourse operator)也可以充当范围赋予词, 这种范围赋予通常涉及了SPEC-HEAD一致.

选择该系统的理由

在英语中, 同一个动词, 同一个宾语的配置下, 宾语的定或不定也将影响句子的有界性, 如例(26)

26. a. John built the houses (1in three months/2for three months). b. John built house (*in three months/3for three months).

在向心投射系统下, 有界与无界的区别应该基于动词的词库信息, 这会导致两个build, 一个是有界的, 一个是无界的, 而这两个动词都可以选择量化DP作为宾语. 但离心投射系统将有界和无界解释为宾语结构的不同, 这样就能更好地区分例(26)的两种情况.

用离心投射系统来分析有界性的一例

离心投射系统对(26a1, 26a2, 26b3)的解释分别如(27a, b, c)所示.

27a27b27c

(27a,b)是同一个句子有界和无界的解释, Borer将有界的解释归因为AspQP, 它也仅在有界解读需要时才出现.

(27a)对应(26a1), 它是有界的, 其中宾语 the houses 被合并为AspQP的SPEC, 并且向开放值Q指派范围. 这个指派之所以成立, 是因为该DP本身具有量的特征, 它的有定性令它是非同质化的. 本该指派范围的R(F)位置是空的, 是因为英语里没有专用于量化或有界的功能词汇.

(27b)对应(26a2), 它是无界的. 此处AspQP被FP代替, FP在Borer的论述中则代表缺乏任何语义信息, 仅供格赋予的功能. 这个说法基于他们的假设: 语法中没有特定的无界结构, 有界, 或者说AspQP不出现的时候, 无界表达就会出现.

(27c)对应(26b3), 它也是无界的, 因为FP SPEC被houses占据, 而它不是量化DP, 根本就不能在AspQP里为Q指派范围, 所以这个表达必定是无界的.

在上面的分析中, 名词的题元角色完全跟动词无关, 所有题元角色都是"相关的功能结构计算的", 这个思路和Parsons 1990的Neo-Davidsonian思路很接近.

在这个情况下, 有界和无界的语义表达也需要调整, 它们分别如(28a,b)

28. a. ∃e [Quantity(e) & Originator(John, e) & S-o-q(the houses, e) & BUILT(e)] b. ∃e [Originator(John, e) & Participant(houses, e) & BUILT(e)]

其中(28a)代表有界的例子, Quantity在此处是有界谓语的核心特征, 它就约等于有界性. S-o-q是subject-of-quantity的缩写, 代表经历量化修饰的主语. 这两个要素都只和有界事件有关. (28b)表示了一个无界, 或者说同质化的事件, 所以它不存在Quantity特征, 宾语在这时也就仅仅是参与者, 我们再一次看到, 有界表达仅可能由AspQP的范围指派引起.

1.5 本文的主张

动词[了]的性质

作者主张动词[了]是与Q一起出现的自由形态素, 作为范围赋予算子与Q一起构成AspQP, 它出现在轻动词v和谓语动词V之间.

动词[了]和完成体表达

作者还主张在一般情况下, 动词[了]作为量的标记还与完成体标识有关. 这个功能独立于量的标记, 通过与句子最顶层的的开放值PFV的长距离一致达成, PFV则构成了句子最顶层的AspPPFV. 这就解释了那种最常出现的又表示有界又表示完成的句子, 如(29)

29. a. 张三吃了三个苹果29b

作者也用实验证明了官话汉语里, 只要动词[了]出现, 句子就一定是有界的.

参考^https://qmro.qmul.ac.uk/xmlui/bitstream/handle/123456789/44043/Wang_C_PhD_final_070818.pdf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